k1体育app下载湘潭奋斗者风采: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奋斗: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是人的写照。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劳动奋斗。5月1日,国际劳动节之际,经济周刊推出“奋斗者风采”特刊策划,以展现奋斗的湘潭,奋斗的平凡人。
穿上工人那年,钱运保16岁,说着一口湖北话,个头比同龄人高出一大截。他是江麓建厂后的首批工人。车工是他的职业,他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
钱运保的父亲钱发,是江麓前身辰溪861工厂的翻砂工人。1942年,钱运保出生。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两个姐姐,全家仅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度日。
1958年,钱运保继承父业,当上了工人。次年4月,他与1000多名年轻人一道,来到毛主席家乡湘潭建设新工厂。
当时,江麓地处的广场大队还是一片荒野,通往工厂的一条千余米长的羊肠小道边,尽是坟堆。此时,钱运保未能预料,今后,他的人生将与这家生产水轮发电机的工厂密切相关。“我们边搞建设,边忙生产,通常‘7对7’。”钱运保解释,所谓“7对7”,就是每天早上7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k1体育官方网站。在这期间,没有工人叫苦叫累,大家都憋着一口气,要尽快把工厂建起来,把国家交代的任务完成好。
钱运保的专业是车工。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工种,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它不但考验师傅的动手能力,还考验动脑能力。他回忆说,1962年国家确定江麓厂为长江以南轻型坦克生产厂。此时,江麓刚具备履带板铸造、拉孔、负重轮铸造等简单部件的生产能力,还无法生产甲板。甲板是坦克的“甲胄”,甲板都不能生产,哪里谈得上生产坦克?
生产甲板,首先得解决大型压力机的问题。于是,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水压机生产“大会战”在江麓工人中间打响。“水压机上的零件个头大,技术要求高,工人们别说从没干过这事,有些甚至看都没看见过。”钱运保介绍,水压机上一个长6米、宽3米、高2米的横梁热处理,就是他们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啃”出来的。
由于厂里的退火炉远达不到退火要求,送到衡阳去退火,成本又太高。思来想去,工人们决定用“土办法”解决。于是,他们利用铁路边锅炉房的高大烟囱,在空地上临时砌了个长10米、宽6米的退火炉。那时正值初春,室外阴雨连绵,加之是露天操作,工人们不是外衣被雨水淋透,就是里衣被汗水湿透,但没有人叫一声苦。尤其是后来把经过热处理的上千度高温的大件往外吊运时,他们淋湿了的工作服烤得直冒烟,同样也没有谁哼一声。
钱运保在江麓工作了45年。从第一台131坦克的试制生产,到第一台501步兵战车,再到试制各种车辆、前后桥镗孔机床……工作期间,钱运保积极钻研技术,实现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18项。1984年至1989年,他完成工时67000多小时,相当于6年完成近30年的工作量。因表现优异、业务突出,钱运保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生产者、技术能手。
事实上,在钱运保的名誉薄里,除了最具分量的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奖励外,还包括“四有”标兵、优秀党员等称号。如今,钱运保已经78岁。谈及在工厂奋斗的岁月时,他滔滔不绝。作为一名兵工子弟,他把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挚爱的事业。现在,他的儿子钱文智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也成为了一名江麓工人。他说,有了以智能化、数字化武装起来的江麓厂,有了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江麓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上世纪80年代末,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歌风靡全国。在湘乡市壶天镇井湾村长大的熊胤铭,没想到这首时常挂在嘴边的流行歌,日后竟成为他南下“掘金”最真实的写照。
得益于改革开放,广东成为时代巨变的先驱。一时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深圳,作为连接香港和广州两个大城市的中间纽带,自然也吸收着经济全球化的营养。就在深圳嬗变的同时,远在湘乡的农村伢子熊胤铭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大学毕业后到底是去考公务员,还是到深圳闯一闯?这让他左右为难。
熊胤铭主修机电一体化,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很多老师甚至评价他是该学校“教书以来专业最好的学生”。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与自己的特长爱好,熊胤铭最终选择了后者。熊胤铭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挑战,读初中时,就能独自修理电视机,平时家里电器有什么问题,自己都会先研究研究,所以他决定向生活发起一场未知的挑战。
来到满地是“黄金”的深圳后,熊胤铭首先在外资企业就职,原以为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但他始终觉得束手束脚。也许是受到深圳开放的城市气质影响,从没想过创业的熊胤铭决心把自己几年攒下的积蓄全用来办工厂。对于一个从湘乡来的农村伢子,这个决定显然存在挑战。
很快,熊胤铭成立了普菲特精密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精密零部件,产品可应用于汽车精密仪器仪表设备、医疗设备、特殊专用设备(潜水设备、3D打印机等)。一开始,熊胤铭的工厂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公司也只有五六个人。
作为技术型领导,熊胤铭对产品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对精密仪器的企业而言,产品的精准程度往往代表了企业的最高水准。熊胤铭说:“我们企业最小的钻孔机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它在芯片上可以钻出发丝大小(0.1毫米)的孔,这水平在同行里遥遥领先。”
为了研发更好的产品,熊胤铭几乎天天呆在厂里。熊胤铭说,他以前觉得做企业老板可以当甩手掌柜,把事情都交给员工,但实际上并不如此。以前他喜欢打球、听歌、户外运动,可是自从创办企业以来,他所有的业余爱好都丢了,更没有时间带家人出去旅游,这让他有些愧疚。
除此之外,熊胤铭还要应对来自客户的压力。刚刚开始做贸易的时候,熊胤铭接到了一家英国企业的传动类零件订单k1体育官方网站,可是临近交货时,他们发现产品公差与要求的相差0.001毫米。虽然问题不大,但熊胤铭坚持推倒重来。于是他们企业加班加点安排重做,熊胤铭则全程盯着工厂生产,最终他们交出了让顾客满意的产品。这一次交易,让熊胤铭增加了4万多元的成本。这对刚刚成立的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但是客户也因此看到了熊胤铭的认真,两家企业一直合作到现在。
和企业打交道其实就是和企业老板打交道,熊胤铭的认真赢得很多客户的信任,不少老客户主动给他带客源。如今,熊胤铭企业客户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企业面积也从当初的100多平方米发展到6000多平方米,员工从几人变成了70多人。
生意越大,碰到的难题也越大。前不久,熊胤铭公司因为疫情造成订单延迟交货,下游企业生产线也因此停工。熊胤铭说:“这笔订单来自法国一家老企业,对方企业出于信任还特意加大订单量。”由于影响到客户生产进度,熊胤铭好几晚都失眠了,为了缓解压力,不抽烟的他如今每天都要抽上好几包。
虽然出于客观原因,但是熊胤铭主动给对方企业道歉,还给企业空运了一万个口罩作为谢罪礼。熊胤铭说,办企业就会有困难,他笃信爱拼才会赢,困难一定会过去,“我们要用敢想、敢干的精神去消除时代的不确定性”。
从没有名字的机械加工小作坊到国内真空镀膜成套设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湘潭土生土长的宏大真空一步步稳扎稳打,成长为“小巨人”。引领企业发展的就是宏大真空的创始人黄国兴。
当过村支书、机械厂的厂长,30多岁时,黄国兴却毅然选择创业。那时,市场经济日渐活跃,黄国兴觉得这是“改善家庭生活”的好机会。拿着向亲戚朋友借来的5000元钱,黄国兴在村里租了一间小厂房,买了几台焊机、打磨机,对外承接机械加工业务,后来也配套生产锅炉。
选择机械加工,黄国兴有自己的小心思,一来湘潭是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从事机械加工有市场。二来自己在机械厂干过,算是“入了门”。
没有市场,他挨家挨户地跑;没有人手,家人齐上阵;没有技术,他边学边钻。凭着苦干、敢拼、肯学的精神,黄国兴的小工厂一路上“跌跌撞撞”,艰难成长。用他的话说,“吃不饱也饿不死”。
直到1998年,国家大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黄国兴工厂生产的低压锅炉能加速水泥硬化,大大缩短了电线杆交货时间,很受青睐。“那时客商都提款排队购买,我们日夜抓生产,一年下来产值200多万元。”第一次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黄国兴更加坚定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也是在同一年,黄国兴接到了一笔分包业务——为国内第一台真空镀膜设备配套生产外壳。这笔十来万的订单,让黄国兴“如获至宝”。“大到建筑用材,小至手机、电脑,只要有面板的地方,都需要用到真空镀膜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进军真空镀膜行业,宏大真空正式扬帆起航。
一切从零开始,对黄国兴来说,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后来,果如所料。国内真空镀膜行业发展迅速。面对人才和技术瓶颈,黄国兴在国内广纳贤才,至今已凝聚起一支40多人的研发团队。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公司加大研发力度,最终实现了真空镀膜设备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相比进口机,宏大真空的设备不仅价格实惠,而且产能、良品率也得到提升。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黄国兴选择在九华建新厂房,成为首批入驻企业。在这方50亩的小天地,黄国兴打拼出了大市场,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如今,宏大真空在国内高端真空镀膜设备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累计平均每亩用地纳税达320万元。
肩负使命,奋斗不息。“宏大真空将努力打造国内顶尖的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带动国内真空镀膜产业发展,缩小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多年前,黄国兴的豪言壮语已经成为现实。
在距离现有车间2公里处,公司投资2.5亿元、占地110亩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及真空镀膜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投产后,这里将成为国内真空设备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高,集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基地。
2017年湘潭城市建设,河西十四总河街被征拆,一个个承载着老湘潭记忆的建筑物终结了时代的使命,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在河西华银KTV拆迁的那天,不少市民自发前来为它送行,既见证湘潭发展的历史变迁,也为自己在这里留下的或甜蜜、或苦涩、或轻狂的记忆,说一声道别。
时间回溯到二十一世纪初。当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逐渐繁荣,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盘龙山庄大酒店开张营业、八一振邦足球俱乐部移师湘潭、演艺娱乐厅每晚人潮涌动,看球、K歌、观节目,一时间成为湘潭人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时尚。在这股蓬勃发展的洪流中,一家名为华银的KTV声名鹊起,悄然释放出湘江岸边夜经济的无穷活力。
2002年,现在的华银集团董事长付锡文在河西原千里鞋店旁开出了第一家歌厅。两年后,店面迁至十四总河街,并进一步扩大规模、增设包厢、完善音效,成为最早使用电脑点歌系统的“吃螃蟹者”。2006年底,看到生意十分火爆,付锡文加速布局河东地区,在友谊广场开设分店,华银一举成为湘潭规模最大的KTV歌厅。河东、河西两家KTV深受消费者欢迎,场场生意爆满,财富也迅速积累。随着资本的日渐壮大,一个更大的构想浮现在付锡文的脑海里:开设一家集餐饮、娱乐、住宿、会议于一体的酒店。说干就干!没过多久时间,2009年下半年,付锡文在三大桥护潭广场旁选好了一块地,他要建设华银国际大酒店。一次更大的跨越,摆在了华银面前。十多年过去,如今华银集团已经摇身成为一家集酒店、生态农业园、视听歌城、宾馆、花业、物业等多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企业。2019年,仅华银国际大酒店和华银KTV两项营业收入就达1亿多元,实现税收几百万元。
2002年,付锡文和堂兄开办起第一家华银KTV时,湘潭KTV文化还未流行,各自都在摸索之中。付锡文暗自思忖,既是服务业,做好服务自然是头等大事。怀揣着顾客第一的理念,付锡文为KTV配置了最好的音响设备,按照最豪华的设计装饰包厢,让消费者在华银能享受到不一样的K歌体验。付锡文说,当时在湘潭,调音师还是个陌生职业,然而,华银却配备了专业的调音师,要求对每一个包厢进行“三场三调”,即下午场、晚场、晚晚场后都对设备重新设置,力争达到最好的音响效果。有时为保证音效,付锡文会守在包厢,亲身试唱,不允许出现一点纰漏。
KTV作为新兴产业,孕育着机会,也充满着挑战。华银国际大酒店总经理楚明智回忆说,河西华银KTV全面升级后,就碰到了中山路大修的问题。由于道路被挖影响通行,顾客进不来,KTV的生意一落千丈。“走,我们去路口接。”付锡文一挥手,便带着全体服务员来到百米外的街口“远距离”迎接顾客。楚明智说:“地上经常会有泥,看到客人通行不方便,付总会主动背他们过去。”正是这份顾客至上的理念,华银获得了湘潭人的真情回馈,不分年龄层次、不分身份职业的不同人群都走进了华银,一展歌喉。华银在赢得消费者的同时,也赢得了湘潭的K歌市场。
“从单一的KTV,到综合性酒店,华银面对的是很多未知的困难。但是,不能气馁。我必须坚持,再坚持。”付锡文回忆起创业的过程,意味深长地说。华银国际大酒店成立之初,由于跨界发展,在规划设计、服务标准、资金、人员等方面都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付锡文“咬紧牙关”,从不放弃,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在付锡文的带领下,华银一步步发展壮大。“当一家企业做大做强,所承载的责任就不再仅仅是为公司、为个人,还应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付锡文认为。如今,华银已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千余个,其中酒店就安排就业450余人。此外,付锡文还坚持公益,创立了华银爱心基金会。2004年至今,华银爱心基金会在公益事业上共计投入3000余万元。
18年的奋斗,付锡文和他的华银集团用实际行动描绘出了一幅拼搏奋斗、追逐梦想的画卷,也展现出了企业和企业家的一份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早上7点起床,朱佳琦洗漱完毕后,精心化个妆,涂上当天需要推荐的彩妆产品,然后前往京东智联云湘潭基地的直播间,按照前一天写好的文案,开始短视频的拍摄。一条短视频的长度仅两三分钟,往往一拍就是两个小时。拍摄完,下午再花几个小时编辑制作。
几乎每天,网络主播朱佳琦都是这样的工作安排。有时候,她一天甚至需要产出两三条短视频,所有时间几乎都被网络占满。
1996年出生的朱佳琦是地道的湘潭人,也是活跃在京东、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的主播。在网络主播圈子,她算是一名“老资历”了。
“大学时我就喜欢刷抖音、小红书,也经常根据网络直播或短视频的推荐,购买喜欢的产品。”朱佳琦说,毕业后,她曾找了个与大学专业美术设计对口的工作——平面设计,但并不满意,业余时间经常自己学习视频剪辑。
后来,得知京东智联云湘潭直播基地招聘网络主播,她索性转了行,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了一名以推介美妆产品为主的网络主播。
中国一家移动社交平台1月8日发布的《2019主播职业报告》显示,网络主播这一新兴职业,明显呈现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2019年的受访主播中,有33.4%为职业主播,在更年轻的95后主播群体中,有49%为职业主播,占比近半。朱佳琦就是其中一员。
“刚开始k1体育官方网站,家里长辈都不支持我转行,也不看好这个新兴职业。”朱佳琦说,父母比较传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老师,过稳定的生活。但她更喜欢有挑战且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用她的话来说,每一条短视频从文案写作到剪辑制作,都是她的作品,能体现她的想法,得到受众的认可,让她很有成就感。
刚开始做网络主播的那几个月,流量一度上不去,让朱佳琦产生了自我怀疑。对他们来说,有流量才有粉丝,有粉丝才有价值。这让她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研究产品、视频制作等方面,也因此经常熬夜。
有付出就有收获。关注朱佳琦的粉丝越来越多,到2019年4月,她已是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络主播,带货能力也看涨。当初反对她做网络主播的父母,也成为了她的忠实粉丝。不仅关注她的短视频作品,还关心她的涨“粉”和掉“粉”。
为保持高曝光率,网络主播看似是自由职业,实际却要全年“在线”。他们必须时刻站在时代热点和社交电商的风口。
京东智联云湘潭直播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网络主播这一新兴职业与电商平台的兴起密切相关,且在助力电商经济发展、助推消费扶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